期货杠杆配资交易 广东何以创下国家科技奖获奖数历史新高丨致敬广东科技脊梁①

发布日期:2024-12-03 00:26    点击次数:200

期货杠杆配资交易 广东何以创下国家科技奖获奖数历史新高丨致敬广东科技脊梁①

10月17日,全省科技大会在广州召开。

省委书记黄坤明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得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项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黄坤明强调,“要加快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立足自身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树立全球视野引才,最大限度集聚国际顶尖科创人才”。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正式揭晓。这是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后,时隔三年再度颁发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国奖”)。统计显示,与2020年度相比,广东今年获奖数从36个项目增加至53项,上升47%,为近年来最好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含金量”颇高的牵头完成项目,广东从2020年的7项增至14项。

而在不久前颁发的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省奖”)中,共有218个项目(人)获奖。细看获奖项目可以发现,一大批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科技创新对于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科技创新是发展所向、力量所在。广东科技创新为何蓬勃发展?广东创下国奖获奖项目数近年新高的背后,原因何在?

视觉中国供图

视觉中国供图

合力: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持续优化形成强大合力

继两位广东籍院士黄旭华、曾庆存荣获201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薛其坤是我国2000年启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以来,35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获奖者。而其执掌的南方科技大学,同样是中国大学中最年轻的“双一流”大学之一。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2020年11月开始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后,薛其坤带领南科大紧密对接国家科研发展需求,聚焦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创新突破。2022年,南科大的数学学科入围第二轮“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今年8月,南科大入选第二批“国优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在全省科技大会上,薛其坤说:“近4年的在粤个人工作经历,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包容的文化魅力、优越的科技政策、有力的保障措施和催人奋进的创新生态。”薛其坤表示,要将南方科技大学打造成为“21世纪的品牌大学”。

作为全过程创新链的第一环,基础研究是打开整个创新链条的“密码”。基础研究曾经是广东的短板,而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实验室等,则是开展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在国奖中,自然科学奖获奖数量是最能反映单位和地区的基础研究能力水平的指标之一。由广东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从2020年度的1项增加至2023年度的4项,包括南方医科大学牵头的“炎—癌转化和癌前病变的分子基础和干预策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的“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等,均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彰显广东基础研究的巨大进步。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从今年的国奖获奖情况看,14项广东牵头项目中,由高校(含附属医院)完成的有8个,占比达到57%。

其背后,离不开2015年广东启动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7月,广东29所高校23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而在2015年1月时,广东仅有35个学科入围全球前1%,不到10年时间增长了5倍多。

近年来,广东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持续优化,加快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目前,广东建有和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0个,“十四五”期间还将新建5个大科学装置,约占全国的1/3。此外,广东还推动建立起以在粤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在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及在粤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大大提升了基础研究科研条件。

一组数据更能清晰地展现广东背后的努力: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为4802.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3.54%,居全国第一;广东出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2023年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省科技专项资金中基础研究投入30.5亿元,占比约40%……

国奖和省奖获奖情况表明,广东近些年加大创新投入,已然结出丰硕成果。

主力:让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

从国奖来看,广东53个获奖项目中,有34个与企业相关。从省奖来看,在2023年度218项获奖项目(人)中,由企业牵头完成的有55项,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总数达143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65.6%。可以说,企业是广东当之无愧的创新主力军。

走进深圳比亚迪集团总部展厅,“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八个字格外醒目。目前,比亚迪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过4.8万项,授权专利超过3万项。

在国奖中,由比亚迪牵头完成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及整车平台自主研发与大规模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于2024年9月30日,受到香港及中国大陆物业市场下调的影响,集团于香港及中国大陆的投资物业重估产生约港币150,000,000元的公平值亏损(2023年:公平值收益约港币22,200,000元)。该公平值亏损乃属非现金性质,不会影响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

2024年11月8日,公司收到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出具的《民生银行贷款承诺书》(编号99A2411000026217),同意为公司股票回购提供人民币20,000万元(大写:人民币贰亿元整)的股票回购贷款,贷款期限为单笔提款期限不超过一年。

企业创新能力强、创新主体作用突出,是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一大特色。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黄坤明强调:“广东企业敢于创新、百折不挠,华为、美的、比亚迪等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这是我们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等举措,持续优化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10月1日正式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明确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写入总则,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如今在广东,创新有“4个90%”的鲜明特征:广东省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源于企业。以7.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2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组成的创新企业军团,成为广东连续7年保持全国区域创新能力首位的重要力量。

活力: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广东在国奖获得的成就,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科学家来完成。

9月16日,斯坦福大学等联合发布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琶洲实验室7位单聘学者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其中就包括许言午。

实际上,在许言午的名片上,同时印着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琶洲实验室研究员身份。2022年,琶洲实验室与华南理工大学向全球发布联合招聘信息,许言午应聘入职。

“这种双重身份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许言午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在联合招聘机制下,大学提供人事编制、研究生指标、子女入学等政策支持,实验室提供优渥待遇和科研条件。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为了给科学家营造安居乐业的科研与生活环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和动力,除了“联合招聘”外,广东还探索出一系列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2022年,广东出台《关于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的若干措施》,提出10类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为创新创造赋能。

成果转化是全过程创新链的重要一环。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和动力至关重要。

近日,广东出台《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这是国内首个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两办”名义出台的聚焦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的政策文件。

“《实施方案》的主题词就是六个字:放权、激励、保障。”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表示,总体来看,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束缚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看得见的“粗绳子”已基本解开。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全省近400家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入133.96亿元,近五年累计增幅达64%。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史成雷

【通讯员】粤科宣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李卓华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21期



栏目分类



Powered by 正规炒股配资平台_在线股票配资申请_线上配资炒股杠杆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